中国足球战歌舞蹈_中国足球战歌舞蹈视频 原版穿迷彩服
1.马征的工作履历
2.我国首次把美育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哪一年
3.合唱造句-用合唱造句
4.肖邦简介
5.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什么?
6.土家族铜铃舞简介
7.朝鲜族的风俗,文化,历史?
8.唐玄宗的歌舞大曲作品是
幼儿舞蹈中国少年郎串词:
1.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我们是祖国的期望和未来;我们是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也是新世纪的主人。未来的世界由我们中国少年郎来主宰。三班的舞蹈《中国少年郎》为我们的演出拉开了序幕。大家掌声欢迎这群中国少年郎!
2.亲爱的观众朋友晚上好。下面准备上场的节目是《中国少年郎》。
3.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少年中国说,是唱响我们心中梦想的战歌。如今中国在东方岿然屹立,我们应该延续希望,成为能够支撑起责任的少年,下面请欣赏《中国少年郎》。
4.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有贤良,五千年,少年炼成钢。请欣赏节目《中国少年郎》。
中国少年郎的演唱者王岗岗
王岗岗,中国内地男演员、音乐人、歌手,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因出演电视剧《地雷战》中的“潘老七”,而被大家所熟知!他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影视演员协会会员。
王岗岗6岁登台演出,曾夺得CCTV-3套星光大道“周冠军”以及山东卫视“笑声传中国”年度总冠军。2009年成立北京“岗岗”影视音乐工作室。为多部电视剧、**配乐作曲,为“谭晶”女士制作歌曲《爱从哪里来》。2021年4月8日,战争历史**《生死阻击》。
王岗岗会跳舞、跳歌、弹古筝、演戏。在“笑声传中国”的舞台上,他为大家奉献了十几场表演老道、风格迥异、兼具诸多才艺的好戏。评委评价他的表演“帅、卖、俏、坏”,符合一个喜剧演员的基本条件。决赛时,王岗岗发挥的淋漓尽致,最终蟾宫折桂,问鼎“喜剧新人王”。王岗岗的演技经过了多年的锤炼。
马征的工作履历
保留着原始乐舞粗犷、古朴的风格,舞者既通过舞蹈取悦祖先神灵,又得以自娱乐,以羊皮鼓、手铃等打击乐器伴奏,舞蹈动作的表现与歌词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多数舞蹈是用歌来促使舞步的循环往复,同一乐句男领女合,动作完全重复,节奏的强弱起落同舞蹈齐奏起落结合巧妙协调。
羌族舞蹈的种类
跳叶隆,是由巫师绕着火塘跳的丧事舞蹈,巫师弓身弯腰拍手跳碎步,用脚尖踮地前行,两手前伸,颤抖不停,动作有神秘和恐惧色彩,它的某些舞姿类似猫舞。
跳麻龙,巫师在祈雨时所跳的舞蹈,舞者手持带把的龙头,龙身是用6.7米余长的粗麻绳做成,舞动龙头时,长麻绳盘旋飞舞,啪啪作响,其动作技巧难度大,舞步多采用以蹲跳为主的跳皮鼓的动作。
跳盔甲,定舞者身穿生牛皮制的铠甲,头戴野鸡翎和麦杆皮盔,手中各持弩、矛,领舞的巫师要挂上肩铃。舞队形成对垒的两排,跳前高唱象征胜利的战歌,动作以踮跳步、模仿冲杀,弩矛飞舞,伴随着震天吼声,叮铃声,表现羌族人民的威武气概。
我国首次把美育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哪一年
1949年_1953年北京穆成回民学校读书。
1953年_1959年北京私立京剧科班自幼在私立京剧科班拜师吴笑春,专功武生。
曾演出过 :
《白水滩》
《水帘洞》
《三岔口》
《武松》
《战马超》
《四杰》等剧
1960年-1962年通化市戏曲学校任教兼副团长。
1962年-1964年中国评剧院演员,舞蹈设计。
青年时期调往中国评剧院工作。
曾演出过:
《吕布》
《三打宫》
《金沙江畔》
《孙庞斗智》
《向阳商店》
《南海长城》
《红色联络站》等剧。
1964年-中国铁路文工团演员、导演。
曾演出话剧;
《龙源里战歌》
《战地黄花》
《路》
《绝对信号》
《唐人街上的传说》
《火热的心》
《奥赛罗》
《红岩》
《花园街5号》
等大型话剧,均担任主要角色。
1972年-1974年北京职工业大。
1975年-1977年北京大学文学系
1978年-1982年进修北京**学院导演。
1982年-1985年进修北京影视艺术学院导演
在完成**电视剧的拍摄同时,还投入到全社会的各项工作中。
马征的艺术成就
由他编剧导的《红流小溪》、《千秋峰》、《金色锚链》、《彩路》、《特行警察》、《大墙内外》、《生死之间》、《带血的足球》、《群星艺汇》等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在**电视剧中扮演的各种角色曾多次荣获了政府和国际奖项。如《幸福来了你就喊》、《魔界》、《三宝医馆》、《霍元甲》、《精彩人生》、《鞘中之剑》、《长城大决战》、《加油-中国队》、《妈妈》、《便衣警察》、《危重患者》、《桥隆飙》等并担任执行导演。
尤其是,由自已编导的;大型探索话剧《钟馗》参加了上海国际艺术节荣获了白玉兰奖,在代表文化部在韩国演出获得了转大的成功,同时在国内各大城市巡演也获得了轰动效益。
与此同时还积极参加了抗震,抗洪,抗旱救灾等活动,并且还投入到社会的有益活动之中,多次得到有关领导的表章。
自己以一种“活到老学到老,活到老干到老” 的老黄牛精神,坚持不懈为全社会服好务,为祖国的文艺事业贡献自已的一生。
合唱造句-用合唱造句
我国首次把美育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1912年。
美育随着人们的审美活动和艺术的产生而产生,人们的审美活动和艺术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原始人最初的歌唱就是他们的劳动号子。他们的舞蹈、壁画、雕像等,也往往是原始部落劳动生活的再现,是他们生产实践的美化形式。在原始社会中,有了原始的审美活动和艺术,也就有对年轻一代的原始审美经验的传授。
在奴隶制社会,随着学校的产生,美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容。中国西周的学校把“乐”作为“六艺”之一。孔丘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对于诗和乐的教育是很重视的。在西方,古希腊的斯巴达为了把奴隶主阶级的子弟培养成为坚强的战士,教他们学唱各种赞美歌和战歌,并把音乐、唱歌、宗教舞蹈跟军事、体育结合起来。雅典的奴隶主阶级为 7~14岁儿童设立弦琴学校,教他们学习音乐、唱歌和朗诵诗篇。古罗马的修辞学校也教音乐。在那时,美育的目的,都在于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中国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便成了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儒家经典成了封建教育的神圣教材。其中《诗》、《乐》也都继续受到重视。东汉末期创设的鸿都门学,是世界上最早的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宋代曾设有专门的画学。欧洲中世纪,世俗封建主的骑士教育中有“七技”,其中吟诗是为歌颂领主的功德以示忠心的。僧侣封建主的教会学校中有七艺,其中音乐是适应教会做礼拜和赞美上帝的。在封建社会里,美育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扩大了美育的领域。在小学中设立了音乐、美术、手工等课程。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把艺术用作宣传启蒙思想的手段,美育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到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学校美育也随之变成了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工具。
中国自实行近代学制以后,中小学里也开设了唱歌、图画、劳作等课程。1912年,蔡元培任临时国民政府教育总长时,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特别强调美育的作用。
肖邦简介
1、琅琅的读书声从各个课室里飞出来。像动人的童声大 合唱 ,音符满天。
2、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 合唱 ”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3、上帝所创造的,即使是最低等的动物,皆是生命 合唱 团的一员,我不喜欢只针对人类需要而不顾及猫、狗等动物的任何宗教。
4、冼星海的《黄河大 合唱 》打动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心!
5、《黄河大 合唱 》是一支激情澎湃的战歌。
6、"黄河大 合唱 "那响遏行云的歌声激发人们奋起反抗侵略者的斗志。
7、 合唱 团的成员原本是乌合之众,经过一星期的集训,已能完美地演唱指定歌曲。
8、露天操场上正在举行 合唱 ,歌声响遏行云。
9、《黄河大 合唱 》是冼星海谱写的。
10、大 合唱 的歌声清脆嘹亮,震耳欲聋。
11、每天早上大家都早早起床,争分夺秒地到音乐教室练习 合唱 。
12、千人 合唱 爱国歌曲,场面惊心动魄!
13、小明为了获得市三好的加分,在 合唱 比赛中滥竽充数,最后还是被老师发现了,真是玩火自焚。
14、妈妈口口声声地说今天要来 合唱 团接我的,结果因为临时有事,只好改变了主意。
15、这首歌高唱入云,最适合大 合唱 了,我们就选它吧!
16、小明唱歌非常好,在一次 合唱 中得了奖,回到教室同学们都祝贺他,他却说我只是滥竽充数而以。
17、 合唱 时若不注意指挥,就会各唱各的,参差不齐。
18、想起来心里都有一点害怕,几百个人的眼睛都盯着自己,也不知道当时的我有多么好笑。 合唱 比赛对我来说真的是一种巨大的考验,考验我的胆量,我的勇气。
19、小青蛙的家在绿草丛生又有水的池塘、水沟、稻田里。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小青蛙就开始了歌唱“呱、呱、呱”,“呱、呱、呱”先是一只、两只、三只……后来它们开始了大 合唱 ,十分热闹。
20、一阵微风吹过,银杏叶在枝头颤动,沙沙地响着,像是在 合唱 歌曲;又像一个芭蕾舞蹈家在跳舞。远看,银杏叶树像在有节奏地跳舞,一棵连一棵,仿佛大浪直向前涌。近看又像在为你扇风,多美呀!
21、初夏里的草丛密又绿,一望无际的草丛里混杂着各种虫草,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有 合唱 ,齐唱,独唱,四重凑……它们不需要指挥,也不需要歌谱,它们是天生的歌者!
22、庄稼地里,金黄的玉米像金棒槌一样齐刷刷一片连着一片,高粱那红色的穗子,像害羞小姑娘一样,红着脸低下了羞涩的头,在微风中摇曳,大豆摇摇摆摆,在风中沙沙作响,田野里像演奏着一首大自然的 合唱 曲。
23、音乐停止了,我们的歌声也结束了。等了几秒,观众席上传出雷鸣般的掌声。我们的 合唱 表演在这掌声中结束了。
24、六一儿童节终于到了,同学们都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的大操场上,来观看演出。虽然天公不作美,在下点小雨,但这都不影响同学们过节的好心情。节目有好多,有 合唱 让世界充满爱,有舞蹈小小国税宣传员……
25、这是一部歌颂中华民族的史诗,我要把它写成一部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大 合唱 !
26、没有阳光,哪来的四季芬芳;没有风霜,哪来的百花挣香;没有安康,哪来的人生豪爽;没有元旦,哪来的万家 合唱 。短信打开,元旦快乐!
27、无须离开家门,我们便可邀游世界上最遥远的地方,可以飞到斯宾塞笔下的梦境般的王国,那里会有成群的仙女结队欢迎我们,也可飞到弥尔顿描绘的天国,那甲天使们 合唱 的天国赞美诗如雷贯耳。
28、虽然在歌迷面前对演唱会细节叁缄其口,但力宏还是透露舞台上会置放两台两人最爱的叁角形钢琴,届时他们会一起合奏、 合唱 ,以组曲方式擦出音乐的火花。
29、歌词清新外,还要归功于王菲、那英两位"大姐"级歌手的支撑。这首连续10周荣登全国各省区市电台排行榜冠军的歌曲不仅使王菲以一种相对主动和主流的方式接近了她的歌迷,而且两个人的 合唱 对彼此在歌坛的地位、人气都有相当的提升。
30、当人心变成市场,市场变成战场,战场埋葬多少理想,就算有一天没人跟我 合唱 ,至少在我的心中还有一个尚未崩坏的地方。
31、他那么喜欢唱歌,你让他加入 合唱 团,真是如鱼得水。
32、在 合唱 团分组PK的时候,我们1组在最容易犯错的踏步音阶战胜了对方,势如破竹,夺得了最后的胜利。
33、各个管弦乐队、 合唱 队、戏剧和歌剧的演员名单都将支离破碎。
34、 合唱 课的老师让孩子们在教室后面狼吞虎咽地把纸袋里的午饭吃掉。
35、如果你敢用坚定将幸福独唱,我就敢用生命把爱你与时间 合唱 ,如果你敢把我写进你的事件,我就敢把你表彰在我的心田,亲爱的,想你。
36、听说奥地利有名的维也纳童声 合唱 团来龙岗文体中心表演,文体中心的车道、停车场都变成了车水马龙的集市了。
37、一波一波的人浪前呼后应,每一句歌词都在大 合唱 里掀起气势。
38、虽然在歌迷面前对演唱会细节三缄其口,但力宏还是透露舞台上会置放两台两人最爱的三角形钢琴,届时他们会一起合奏、 合唱 ,以组曲方式擦出音乐的火花。
39、能不能参加校 合唱 团,您是一言九鼎,您就同意了吧!
40、小娟明明唱歌不着调,却在 合唱 队里滥竽充数。
41、每个专辑均有适合福音,复兴灵性急赞美的诗歌。诗歌本均附 合唱 谱,钢琴伴奏及吉他和弦谱。
42、海德堡巴赫 合唱 团拥有大量的保留曲目,从奥尔夫、贝多芬、巴赫的音乐会和交响乐作品,到勃拉姆斯的合唱曲和亨德尔的室内乐作品。
43、希腊 合唱 团似乎已经在那个时代比较常见,也可看作描绘公元前425一约就从部分陶器约会。
44、他们表演一开始先是一个混声 合唱 。
45、其在各个创作领域都留下了堪称典范的作品,包括歌剧、芭蕾舞剧、戏曲配乐、管弦乐、室内乐、钢琴曲、 合唱 曲、歌曲等。
46、我的心灵告诫我,它教我去倾听并非唇舌和喉咙发出的声音。在心灵告诫我之前,我的听觉迟钝,只听到喧闹和呼喊。可是现在,我能倾听寂静,听到它的 合唱 队正唱着时光的颂歌和太空的赞美诗,宣示着隐幽的奥秘。纪伯伦
47、一人不敌二人计,三人 合唱 台戏。民谚
48、 合唱 团就是一群一起表演的歌者。
49、读书节、体育节、 合唱 节,兴趣小组活动,让每一个生活在易三的孩子都快乐并收获着。
50、他手拿金里拉,用悦耳的声音指挥着缪斯女神的 合唱 队.
51、创意音乐在中国第一阶段活动过程中,我主要关注器乐、小 合唱 和即兴表演。
52、陈教授是一名多产的作曲家,多为管弦乐、室乐及 合唱 作品,当中包括诗歌、儿歌及**音乐。
53、年夏季的第六届世界 合唱 比赛中,我团荣获室内混声组银奖。
54、在重复部分中,一班哥特式的 合唱 团给予了歌曲高水平的背景人声,增添了几分感觉。在第二段中作为背景的喧嚣声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
55、结束的时候,大家与 合唱 团一起,又唱了两首歌。
56、往往有不同的 合唱 团合唱团合唱祭服或每制服。
57、这首音乐是披头四 合唱 团的杰作的.
58、感谢北大学生 合唱 团奉献的歌曲,充满激情,催人奋进。
59、1992年、1993年应邀参加了第一届、第二届“中国国际 合唱 节”,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并受到文化部的表彰。
60、20世纪中国 合唱 创作的开山祖,当推萧友梅、赵元任两位。
61、协奏曲的最初形成是打16世纪意大利由乐器伴奏的 合唱 曲,而独奏协奏曲是在18世纪初形成的。
62、当我们 合唱 时,数百个喉咙的音调汇成一股声音的巨流,在夜空中显得特别宏大,真象一场大型礼拜唱出的赞美歌。
63、第五部分:柯达伊教学法在童声 合唱 训练中的运用,该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别阐述。
64、阳光 合唱 团是洋泾社区的一支群众性文艺团队,由60多位来自不同岗位和基层社区退休的中、老年人组成。
65、观赏马莉娜?史莫斯以及她的哈利路亚 合唱 团的晚会表演绝不会令人觉得枯燥无味.
66、除此之外,该艺术团还有一个 合唱 团,主要演唱民歌.
67、这个录音是北洋 合唱 组在排练中录制过的唯一一首作品。
68、康塔塔,清唱曲:一段声音和器乐的乐段,由 合唱 、独唱和宣叙调组成。
69、新加坡 合唱 总会正式成立于1996年6月,自此一直是合唱节的组织者。
70、 合唱 前的练声又是合唱艺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71、他们以一曲混声 合唱 圆满结束了他们的演出。
72、 合唱 团将不断求进,寻求突破,努力迈向下一个十年,为香港的文化艺术发展出一分力.
73、他们的父亲是伴舞乐队的指挥,他们的母亲教授 合唱 。
74、日本国爱知县丰桥市TFM 合唱 团客席指挥。
75、还有百舌鸟在 合唱 ,从巢中如奏长笛.
76、为听起来更真切,你身体的声音类似一混 合唱 诗班表演一优雅、古典宗教剧。
77、我们可以庆幸的是,在演唱会中或录制好的媒体上,马莉娜。史莫斯和哈利路亚 合唱 团将透过音乐的魔力,以他们真心的传统歌唱感动我们所有的听众。
78、1994年, 合唱 团应香港艺术交流中心之邀,与香港青少年国乐团及香港幼苗儿童合唱团同往维也纳演出三场。
79、有人在争论这到底是上帝之子,还是指环王中的甘道夫,甚至有人说是阿巴 合唱 团成员。
80、要是有这样的机会,比如说“国际 合唱 节”或者其他什么艺术活动,我们一定会去你们那里的。
81、他参加了剪裁仪式,学校 合唱 队演唱了杰克逊参与合写的一首歌曲“天下一家”。
82、他们匆匆吃完菜,草草地 合唱 了一段“祝你生日快乐”,狼吞虎咽地吃掉蛋糕,然后就宴终席散了。
83、诗歌本均附 合唱 谱,钢琴伴奏及吉他和弦谱。
84、这个儿童 合唱 组在中西部名声渐起,并在1968年得到了摩城唱片的注意。
85、2004年, 合唱 团在绵州大剧院成功举办了新年合唱音乐会.
86、据当地政府介绍,铜关村是侗族大歌的发源地,侗族大歌是侗族一种传统的集体 合唱 表演。
87、他们之所以广受瞩目,在于音乐种类的广泛性,从传统的 合唱 曲到进行曲,波尔卡舞曲和玛祖舞曲。
88、为独唱5, 合唱 队和管弦乐队而作的祖国史诗康塔塔。
89、你还可以做很多自己喜欢的事,像加入 合唱 团或是戏剧社.
90、9月11日,4000多名中央国家机关干部职工参加了一个 合唱 歌会,高唱爱国主义歌曲庆祝国庆。
91、给失去父母的幼鸟播放清晨鸟类 合唱 曲的磁带,以期这些声音能教会他们合谐歌唱。
92、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 合唱 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93、协奏曲最初是指16世纪用乐器伴奏的 合唱 曲,独奏协奏曲是18世纪形成的。
94、1991年,蒙古族青年 合唱 团参加“第三届中国北京合唱节”,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高超的演唱技巧,荣获本届比赛一等奖和指挥奖。
95、当然什么事情也有例外,用一点 合唱 效果在伴唱人声上,更能突出伴唱的效果,特别是在主唱和伴唱非常协调的情况下。
96、这些作品在保持原曲质朴优美、深情动人的基础上,充分展示了 合唱 艺术的多声意趣。
97、接着我就听到了一声气壮山河史无前例惊天地泣鬼神的叹息――几千人的大 合唱 我听过,几千人的大合叹我却是生平第一次听到,真是让我开了耳界。我安慰自己死的时候又多了个证明我这一辈子没白活的理由。郭敬明
98、古典喜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动作和道具,使用面具,或歌曲、 合唱 、舞蹈和趣剧这些表演元素。
99、影片中温暖动人的交响乐曲配搭着唱诗班天籁般的 合唱 ,孩子们的歌声和纯洁的音品犹如来自天界的声响。
100、幽灵的新娘,为独唱, 合唱 队和管弦乐队而作的康塔塔。
101、但是颁奖典礼受欢迎的重要标志来自其他歌手,如碧昂丝,U2,黑眼豆豆 合唱 团和,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
102、自从我通过了那次音乐的入学考试后,我坚持到区里的 合唱 队训练,风雨不改。
103、俄罗斯和东欧钢琴作品精选莫什科夫斯基 合唱 剧,作品15,第一首。
104、好感动,希望他们的新专辑能再有两人 合唱 的歌曲啊!
105、副歌:一个乐团演出的歌剧或神剧或不独奏部分的音乐剧制作,一般称为 合唱 或乐章。
106、这两家人的闹剧还会不时地被人群场面,也就是扮演成想获取新奇故事的记者们的 合唱 团成员所干扰。
107、比尔先唱独唱部分,然后大家一起 合唱 。
108、作为一个 合唱 的领唱者非常的兴奋,我意识到自己的地位低下。
109、苏芮在1984年台北演唱会里,与梁弘志 合唱 “请跟我来”。
110、由 合唱 队在演古典希腊戏剧时唱的颂诗.
111、我们是一对结婚夫妇有六个孩子,足球培训, 合唱 班,学校运动会,很多很多家庭聚会,赛跑项目,武术,还有很多。
112、 合唱 团有一个指挥,声部可以分为男高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低音。
113、为男高音,男低音,儿童 合唱 队和管弦乐队而作的清唱剧森林之歌。
114、谢谢你,其实我打算跟 合唱 团的人一起在圣诞节的时候去走访每一家每一户报佳音!
115、西隆 合唱 团还为穷苦人家的儿童修建了一所小小的家庭学校.
116、斯宾瑟基斯是位当地电台主持人,和研究披头四 合唱 团的历史学家.
117、在他们边上,约有100人在对着歌谱 合唱 爱国歌曲。
118、在音乐史上,多位伟大的音乐家如巴哈、韩德尔、海顿、莫札特、舒伯特、贝多芬等都为后世留下了 合唱 歌曲的典范。
119、梦境般的隐喻,加以 合唱 或叠句般的反复回荡,作为主题的增强和内在的节奏。
120、而作为兼有交响乐与 合唱 音乐特质的交响合唱,作品表现出来的“英雄性”与“交响性”,关键在于主题贯穿手法及交响化手法的运用。
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什么?
弗利得利克·肖邦(1810一1849)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里亚佐瓦·沃利亚。他的父亲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国人,后迁波兰,曾参加过1794年波兰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1746—1817)领导的反抗侵略者的起义。起义失败后流落华沙,靠教学等工作度日。后来,他又在家中开设了一所寄宿学校。从此,他就不再参与政事,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华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有较密切的来往,这对小肖邦的思想成长是有影响的。
肖邦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不仅能弹钢琴,并能作曲。七岁时,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时,他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演奏。从此,肖邦就以钢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经常被华沙的贵族邀请去演奏,一时成为贵族沙龙中的宠儿。1825年,前来华沙参加波兰议会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出席了肖邦的一次演奏会,还赐给了肖邦一枚钻石戒指。肖邦童年、少年时代的这些经历,和他此后的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肖邦在少年时代,还接触到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这些年里,肖郑经常去乡间度假。他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对弱小的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 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可是,正如一首波兰爱国歌曲所唱的:"波兰不会灭亡!"波兰人民始终坚持着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十九世纪上半叶波兰进步的、民族的浪漫主义文艺,对这个斗争 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文艺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些思想对肖邦有着深远的影响。肖邦的朋友、波兰诗人维特维茨基在给肖邦的信中写道:"你只要经常记着,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正象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内在的、祖国的音响,虽然并不是每一颗心都能听到它的声音。"他一再嘱咐肖邦,要"为了人民,通过人民!" 肖邦的老师埃尔斯纳也对肖邦说:"你是天才,为人民而写作吧, 要写得有通俗性、民族性。"这一切,给肖邦以后的思想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它不仅打击了欧洲反动"神圣同盟"的封建统治,也对欧洲各国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这时,波兰的爱国力量又重新振奋起来,秘密的爱国组织也活跃起来。他们不顾反动当局的逮捕、镇压,酝酿着新的起义。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为此,肖邦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中,爱国心使他想留下;事业心又使他想离去。他写道:“我还在这里,我不能决定启程的日子。我觉得,我离开华沙就永远不会再回到故乡了。我深信,我要和故乡永别。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 离别的痛苦、永别的预感折磨着他,但是,亲友们的勉励、嘱咐和期望又鼓舞着他,使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国外用艺术来歌颂祖国和自己的民族,为此他又感到激动。他写道:"我愿意唱出一切为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发的声音,使我的作品(至少一部分)能作为约翰(指十七世纪的波兰围王约翰三世索比埃斯基。他曾击败了土耳其侵略者,收复了祖国的疆土,并将土耳其人逐出维也纳和匈牙利,名震欧洲。)的部队所唱的战歌。战歌已绝响,但它们的回声仍将荡漾在多瑙河两岸。
1830年11月2日,萧瑟的寒风增添了华沙的秋意,更增添了离别时的痛苦。送别的友人以这样的话语叮咛着即将离去的肖邦: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流浪,愿你永不将祖国遗忘,绝不停止对祖国的热爱,以一颗温暖、忠诚的心脏。"
肖邦接受了友人们赠送的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它象征着祖国将永远在异邦伴随着他。更使肖邦感动的是,当亲友送行到华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亚时,他的老师埃尔斯纳和华沙音乐学院的一些同学们,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尔斯纳特地为送别肖邦写的一首合唱曲:
“你的才能从我们的国土中生长,愿它到处充分发扬,...... 通过你乐艺的音响,通过我们的玛祖别克、克拉可维亚克(波兰民间舞曲)显示你祖国的荣光。”
这样的送别场面,这样激动人心的词句,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时不禁失声痛哭。
肖邦离国几周以后,华沙就爆发了起义,并获得了成功。据说肖邦听到华沙起义的消息时,心情无比激动,曾拟回国,是他的挚友梯图士苦功他不要回去。当梯图士出发回国参加起义后,肖曾雇了一辆驿车追赶,准备和他一起回国,结果因未能赶上而返回维也纳。这时,肖郑在给华沙的友人马图申斯基的信中写道:"为什么我不能相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
1830年11月的华沙起义,一度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赶跑了俄国侵略军,建立了波兰自己的政权。波兰人民的这一英雄业绩,震撼了整个欧洲,是欧洲革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可是,在取得胜利后不到一年,就由于波兰大贵族的背叛,使起义的成果被断送。俄国侵略军又重新攻陷了华沙,华沙起义被镇压下去了。又是在一个寒风萧瑟的日子,肖邦在去巴黎的旅途中,听到了华沙重新陷落的消息。这时,他义愤填膺、悲痛欲绝。在写给梯图士 的信中,他表示了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啊,上帝啊,你是存在的!存在而不给他们报应!你不管莫斯科佬的罪行,或者,或者你自己就是莫斯科佬!我可怜的父亲!我高尚的父亲,可能他在挨饿,他也没有钱给母亲买面包!妹妹也许遭受放肆的莫斯科败类的狂暴蹂躏!帕斯凯维奇(帕斯凯维奇是攻陷华沙的俄国统帅。),这条莫墓列夫的母狗,占领了欧洲那些头等君主国的驻节地!?莫斯科佬将成为世界的统洽者?......啊!为什么我连一个莫斯科佬都不能杀啊!"尽管肖邦 的父亲一再劝告他不要抛弃俄国"国籍"(当时俄国统治下的波兰居民均属"俄国籍"),可是肖邦在维也纳始终不去把他的俄国护照延期,而甘愿放弃"俄国籍",当一名"无国籍"的波兰流亡者。 同时,肖邦在维也纳也没有动用俄国占领华沙的反动头子康斯坦丁大公写给俄国驻维也纳大使的介绍信,从此和俄国统治者彻底划清了界限。以华沙起义为标志的波兰民族独立运动,好比是一所爱国主义的大学校,造就了无数波兰的民族战士,也哺育了一批波 兰的民族艾艺家。刚离开华沙时,二十岁的肖邦还相当幼稚,可是,华沙起义以后的.二十一岁的肖邦,已被祖国的灾难磨练得坚强起来了。他对祖国的爱和对敌人的恨,也变得更强烈了。
1831年肖邦到达巴黎的时候,法国正处于君主立宪的"七月王朝"时期,王朝代表的是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金钱统治着社会的一切。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巴黎,尽管在文化艺术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成为全欧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可是,正如肖邦在巴黎时所说的:"这里有最辉煌的奢侈。有最下等的卑污,有最伟大的慈悲、有最大的罪恶;每一个行动和言语都和花柳有关;喊声、叫嚣、隆隆声和污秽多到不可想象的程度,使你在这个天堂里成为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说谁也不过问一个人是怎样生活的......。"为了在巴黎站稳脚跟,肖邦和上层社会的人士交往。环境决定了他"非生活在这个圈子里不可。"1833年初,肖邦在给多·泽瓦诺夫斯基的信中写道:"我已经进入最上层的社会,与大使、公爵、部长交往,......因为据说高尚的趣味是从这里出发的;假如有人在英国或奥地利大使馆听过你,你马上就有更大的才能了;假使沃德蒙公爵夫人庇沪你,你马上就弹奏得更好。" 由此可见,肖邦在巴黎尽管假快打开了局面、获得了成功,但他是不满意的。上层社会的奢华和虚假,无法安慰一位满怀亡国之 恨的流亡者那痛苦的心灵。1832年底,他写了一封信给巴黎的优美艺术部长:"一个不能再忍受祖国的悲惨命运而来到巴黎已将近一年的波兰人——这是我向阁下作自我介绍所能使用的全部头衔——恭顺地向您请求把音乐学院大厅供他一月二十日举行音乐会用......"。这封信清楚地表明了肖邦在巴黎的身分和他的心情。和上层人物交往,日益使他感受到"假发所掩盖的是巨大的空虚。" 唯有和波兰侨胞在一起,他才感到亲切。他热情无私地帮助流亡的波兰同胞,经常和他们在一起交谈、回忆,并为他们不知疲倦地演奏。1836年,被称为"波兰的帕格尼尼"(帕格尼尼是当时意大利最杰出的小提琴家,名扬全欧。)的小提琴家里平斯基要来巴黎演出时,肖邦积极地为他进行筹备,唯一的要求是要他为波兰侨民开一场音乐会。最初里平斯基表示同意,后来却又拒绝了,因为他不久要去俄国演出,如果他在巴黎为波兰侨民演奏,会引起俄国人的反感。这佯的"理由"激怒了肖邦,他愤然断绝了与里平斯基的友谊。1837年,俄国驻法大使以沙皇宫庭的名义拉拢肖邦,要他接受"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并表示这是由于肖邦并未参加1830年的华沙起义。肖邦断然加以拒绝,并义正词产地答复道:"虽然我没有参加1830年的革命, 因为当时我还太年轻,但是我的心是同那些革命者在一起的。" 这坚定的回答、傲岸的蔑视,给了北方的暴君一记响亮的耳光。 从这一系列表现可以看出:肖邦没有辜负亲友和老师的期望和嘱咐,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忠于祖国的心。
肖邦很快在巴黎成名了。他通过自己的创作、演奏和钢琴教学,赢得了人们高度的尊重。在巴黎,"娱乐变成了放荡,这里金子.龌龊和血腥是混在一起的"。尽管肖邦对巴黎的上层社会有所反感,但他的活动大多局限于上层的沙龙,加上他自己也逐渐地过上了优越的生活,这对他的思想意识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局制,使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改革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这和他历来与不少波兰贵族及其子弟关系较密切也有联系。1831年华沙起义失败后,流亡国外的波兰人有几千名,其中三分之二在法国,大多是出身贵族的知识分子。这些人从政治上 说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保守派和民主派。保守派倾向于君主立宪制,而并不热心于社会改革;民主派则主张立即解放农民,反对专制制度。对于在巴黎的波兰民主派人士,肖邦一个也不认识。从思想观点上看,肖邦更多地倾同于保守派。所以,对于1830年 和1848年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肖邦表现得相当冷淡。 这些都不能不说是阶级局限性在肖邦身上的反映。
肖邦从此一直定居在巴黎,只偶尔去外地旅行。1835年,他曾去德国的卡尔士巴德与父母短暂地相会过一次。同年在德累斯顿认识了波兰贵族沃德津斯基的女儿玛丽亚,和她发生了恋爱。 次年,肖邦向她求婚,但由于肖邦不是贵族,只是"一个音乐家", 不门当户对,而遭到玛利亚父亲的拒绝。1836年底,肖邦认识了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约一年后,他们就同居了,一直到1847年才决裂分手。肖邦经常和聚集在巴黎的各国著名的文艺家交往, 如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法国文学家雨果、巴尔扎克,德国诗人海涅,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意大利作曲家贝利尼,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等。这些文艺家们尽管各人的风格、个性往往不一致,但他们彼此的交往,使互相间在思想和创作上有所启发,这对肖邦的精神生活是一种慰籍。可是,肖邦后半生在巴黎度过的岁月,仍然充满难以排遣的孤寂感。他乡作客、举目无亲的感受,始终使他悲郁不已。从三十年代中起,肖邦经常患病,身体相当衰弱。举行公开的音乐会,尽管可以带来金钱和荣誉,肖邦却并不喜欢。他最大的愉快还是和波兰同胞在一起。他说:"就象不能拒绝给病人服药一样,我从不拒绝给密茨凯维文和诺尔维德弹琴,无论他们当中哪一个人来, 我都会坐下来弹琴,有时始终连一句话也不说。我的音乐不止一次引起他们流泪,这眼泪难道不是民族艺术家最高的十字架(意即报酬)吗?"1841年,肖邦在致友人的信中写道:"我们是否仍然会回祖国呢?!或者是完全疯狂了?!我并不替密茨凯维文和索邦斯基担心——这是一些坚强的脑袋,这些脑袋再经过几次流亡侨居的生活也不会失去理智和力量。"从这些话中间可以看出肖邦作为一个"自愿的政治流亡者"在异国的苦楚。但是,他宁愿蒙受这苦楚,也不情愿回波兰去当异族统治下的"顺民"。
1848年,他应邀去英国和苏格兰访问演出,尽管受到热烈欢迎,但他非常反感"英国人评价什么都用英磅,他们喜欢艺术只是因为它是奢多品。"他在英国时这样写道:"在我心里,已经什么也不想做了,......我的心里觉得忧愁,可是我麻醉自己,......我感得到一种沉闷的苦痛,......我早已没有体验过真正的快乐了。 我根本什么也感觉不到,我简直只象植物一祥地活着,耐性地等待着自己的完结。"肖邦的最后几年就这样完成了他个人悲剧的终结。可是,对于祖国,对于未来的祖国复兴,肖邦始终念念不忘。1846年波兰爆发了克拉科夫起义,失败后,加里西亚又发生了农民起义。这些事件曾激起肖邦的热情,他在信中欢呼道:"克拉科夫的事情进行得极好";"加里西亚的农民给沃伦和波多尔农民做出了榜样;可怕的事情是不能避免的,但到最后,波兰将是一个强盛、美好的波兰,总之,波兰。"1848年3月,波兹南公国起义,4月即遭到普鲁士的镇压。肖邦对此也表示了极大的惋惜: "我......知道了关于波兹南公国全部可怕的消息。除了不幸,就是不幸。我已经万念俱灰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对祖国未 来的热情憧憬,体现了肖邦对祖国始终不渝的热爱。正是这热爱使肖邦说出了他的遗愿:"我知道,帕斯凯维奇决不允许把我的遗体运回华沙,那末,至少把我的心脏运回去吧。"1849年,肖邦逝世后,他的遗体按他的嘱咐埋在巴黎的彼尔·拉什兹墓地,紧靠着他最敬爱的作曲家见利尼的墓旁。那只从华沙带来的银杯中的祖国泥土,被撒在他的墓地上。肖邦的心脏则运回到了他一心向往的祖国,埋葬在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肖邦的创作
肖邦的创作和他的时代、社会背景以及个人思想、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肖邦的创作生涯延续了三十余年(1817—1849),可分为两大时期:①华沙时期(1830年前);②巴黎时期(1831 —1849)。
肖邦在华沙度过的二十个年头,总的说来,是愉快、开朗的。 反映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情绪的基调是乐观的,但思想深度却是有限的。尽管在这一时期内,肖邦已写下了两首钢琴协奏曲、一些练习曲以及一些玛祖卡舞曲等优秀的作品,但是,华沙时期的作品毕竟不可能超越一个尚未经历生活风霜的考验、不满二十岁的青年人的思想局限。清新、明快固然是肖邦华沙时期大多数作品的基调,但从有些作品中。也可以看出过于华丽,甚至纤弱 矫饰的特点,看出受当时欧洲沙龙乐风以及波兰贵族气息影响的痕迹。1829年,肖邦在维也纳演出后就曾写信说:"大家说这里的贵族喜欢我。"但是,肖邦的早期创作中极其可贵的一点是:很早已显示出波兰的民族特色。各种民间舞蹈的体裁、节奏,以及风俗生活的意境、情致,使他的作品非常生动、感人。如d小调波兰舞曲(Op.71 Nrl)以及a小调玛祖卡舞曲(Op.17 Nr4,《小犹太》)等。肖邦一生中写的第一首作品是波兰舞曲(1817), 写的最后一首作品是富有波兰民间色彩的玛祖卡舞曲(1849年)。 这象征着肖邦的一生是一个波兰民族作曲家的一生,是和波兰人民、波兰土壤息息相连的一生。肖邦很少直接采用民歌旋律作曲,而是按波兰民族民间音乐的性格、音调,自己去进行创造。他的音乐既具有强烈的波兰风格,也富有个人独创的特性;既 与民间音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是经过精心加工和艺术提高的。
1830年至1831年华沙起义的成功、失败,不仅决定了肖邦一生中的重大转变,促使肖邦的思想走同成熟,并且也是他创作前期与后期的分水岭,这前后的区别显得如此巨大,甚至仿佛判若二人。从此,肖邦的作品的思想性更高了,情感更深刻了,气势更宏大了。他的作品从具有抒情音诗的特点演变为具有民族史诗式的特点。在华沙起义直接影响下产生的c小调练习曲、a小调及 d小调前奏曲标志着这一骤变的发生。在巴黎陆续写成的第一谐谑曲、第一叙事曲等宏伟的史诗性乐曲,也充分显示整个风格的变化。
肖邦在巴黎的创作很快进入了成熟期。此后的创作可以分为两个范畴,一个与祖国兴亡或个人对祖国的缅怀、思念、憧憬有联系,一个则更多反映肖邦在巴黎的生活感受和情致。从乐曲的风格来说,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宏伟的、富有戏剧性;一类是充满诗意的、抒情的。不少资产阶级的评论家只看到或只强调肖邦抒情、细腻的一面,甚至把肖邦称作"沙龙作曲家"、"病室作曲家",这是一种歪曲。肖邦尽管身体虚弱,钢琴演奏以细腻、含蓄著称,但他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情感天地之广阔、宏大,确实只有一位民族战士才能具有的。正是时代的激流、民族的悲剧和生活的冲突,使肖邦的作品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气势。但这宏大并不 妨碍肖邦音乐的细腻,强烈的戏剧性和优美的抒情性,在他的作品中是对立而统一的。例如升c小调夜曲(Op.27 Nrl)强烈的中段和宁静的首尾段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叙事曲中反复交替出现音乐形象截然不同的两段。而这些对比完全受内容表现所决定 的,是有机整体发展,演奏的结果,而绝不是纯形式地为对比而对比。
肖邦最后几年的创作中,虽然也还有个别作品具有昂扬的情绪,如《幻想波兰舞曲》(0p.61),但更多的却具有一种仿佛与世无争的情绪。这在他以往的创作中是少有的,不能不说这是生活意志衰退、悲观情绪有所滋长的结果。从数量上说,最后几年的作品写得很少,这和肖邦当时的体力衰弱、心情忧郁有关。
肖邦的作品几乎全是钢琴曲。尽管他的老师埃尔斯纳等曾一再鼓励他从事民族歌剧的创作,但是肖邦很清楚自己的所长和所短,始终局限于钢琴创作。创作范围的局限丝毫不影响尚邦作为作曲家的伟大。他在钢琴音乐的领域内,不仅写下了大量杰出的作品,并且对钢琴音乐、乃至整个音乐创作的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作品继承、发扬了欧洲十八、十九世纪初古典音乐的传统,大大地丰富了欧洲十九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天地,并对十九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继续发展、各民族乐派的兴起,以及此后整个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包括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印象主义音乐等),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他的充满独创性的作品中常富有宽广如歌、感人至深的旋律,和声色彩丰富而极有表现力,节奏生动,并常与波兰民间音乐、舞蹈有密切的联系,在形式体裁上也是多样的,同样具有高度创造性。
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3月1日出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父亲原籍法国,母亲是波兰人。他是个异常早熟的孩子枣六岁就写诗枣他的音乐天才很快就证明他注定成为“莫扎特的后来人”。九岁时,在音乐会上公开演奏,散场后,他更关心的好象是他的衣领,而不是他超常的演奏技巧,他对母亲说:“所有的人都在看我的衣领,妈妈。”
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早期创作活动。1830年以后他到巴黎定居,在那里度过了后半生。从此肖邦永远未能回国。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
1837年他严词拒绝了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的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门大炮”。肖邦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灭亡”,足见他拳拳爱国之心。他晚年生活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从1846年起,肖邦的创作开始出现衰退的趋势。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对他打击很大;另一方面同文学家乔治·桑的爱情破裂以及身体衰弱,大大影响了他的创作热情,身体健康每况愈下。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寓所,他临终时嘱咐亲人死后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枣波兰。
肖邦的创作生涯,以1830年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华沙时期与巴黎时期。在第一个时期,他完成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和《第二钢琴协奏曲》。在后半生的巴黎时期,他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第一叙事诗》、《降A大调波兰舞曲》,有充满爱国主义热情的英雄性作品《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有哀痛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降b小调奏鸣曲》,还有不少的幻想曲与小夜曲。
当他1831年9月初赴巴黎时得知起义遭沙俄镇压、华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强烈震动。《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1831)、《d小调前奏曲》(1831),即是这时完成的。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巴黎时期是肖邦思想艺术高度成熟、创作全盛的时期。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音乐风格,使其创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肖邦在全部生涯中只开了三十次音乐会就建立了一种传奇式的荣誉,这在钢琴演奏史上别无他例。肖邦尊重并继承古典音乐传统,但他的琴艺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别是在他的玛祖卡和波罗奈兹舞曲中,创造性地运用民族民间调式、和声和特性节奏,显示出一个道地的“玛祖尔人”对民族性格、风格、情趣及对艺术语言的熟悉和理解。
肖邦是十九世纪欧洲乐坛上的一颗明星。他那些诗意浓郁、充满着震憾人心的抒情性和戏剧性力量的不朽作品,代表着“黄金时代”的浪漫主义音乐。同时,他的创作又具有强烈的波兰民族气质和情感内容,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一方面以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家的杰出代表著称,另一方面以欧洲十九世纪民族乐派的奠基人载入史册。肖邦之所以伟大,也正因为他把浪漫主义的时代风格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内容紧密地融合在音乐作品中。
李斯特谈萧邦
肖邦 [匈]李斯特
我们要谈的一位大音乐家,远在他死以前,痛苦就把他折磨坏了;无论他的一部分作品怎样受欢迎我可以预言:二十五年或三十年以后,他的作品一定可以获得比现在更加深刻的评价。将来的音乐史家们一定会给这位在音乐中表现出稀有的旋律天才的人,给在节奏领域里作了奇迹般发明的人,给非常巧妙地和非常卓绝地扩大了和声织体的人以一定的地位;将来的音乐史家一定会公平地对待他的成绩:把他的成就看得比那些为管弦乐队所演奏的、为歌剧首席女演员所演唱的许多大型作品要重要得多。
肖邦的天才是相当深刻的、崇高的,然而主要的是——他的天才的丰富程度足以使他马上在管弦乐的广大领域内占据一个应有的地位。他的乐思的伟大、完美、丰富的程度足以填满豪华的管弦乐法的一切环节。有些书呆子责备肖邦的音乐中缺乏复调音乐的因素,但是我认为肖邦完全可以付之一笑。
证明一个艺术家是否天才,当然不是看他是否是否使用了某些艺术效果。艺术家的天才表现在使他不自禁地歌唱的感情里;崇高是天才的尺度。天才最后用情感和形式的完全统一来表现自己,情感和形式的统一程度要彼此不能分开,互为表里,这一个就是另一个发出来的光。肖邦的最美妙的、卓绝的作品都很容易改编为管弦乐,这就充分证明了:他可以不费力地把自己的最美妙的充满灵感的的构思用管弦乐队表现出来。如果他从来不用交响乐音乐来表现自己的构思,那只是因为他不愿意而已。他对自己所采用的形式具有明确的用意,他所用的形式是最符合他的感情的;他对于自己所采用的形式所具有的意识——是一切艺术中天才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肖邦不爱好管弦乐队的轰鸣巨响,他满足于把自己的构思完全体现在钢琴的象牙键盘上。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丝毫没有丧失表现力。任何认真研究和分析肖邦创作的人,都不能不在其中发现最高度的美、完全新颖的感情、新奇而巧妙的和声织体。他的大胆的尝试都有所根据,丰富、甚至过于丰富,并不会破坏乐曲的明晰,独特也不致流于古怪,修饰的细致是合乎法则的,装饰的华丽不致成为优美的主要轮廓的累赘。他的许多优秀的创作富于巧妙的配合,这些配合可以说在音乐风格的掌握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完全由于肖邦的功劳,我们才学会了用比较宽广的形式安排和弦,才学会了用精致的半音进行和等音进行,才学会了运用小的“装饰”音群,这些装饰音群好像闪烁者虹彩的露珠,一滴滴地落在旋律上。他常赋予这样的装饰以人声所不可能达到的突然性和多样性,而这种装饰以前都是刻板的、单调地把人声照样搬到钢琴上来。他发明了惊人的和声的模进,这使那些在题材上看来轻松的、不可能希望有这么重大意义的篇幅都带上严肃性。
肖邦的作品的普及和受人欢迎,是由于在他的作品里充满了一种感情:这种感情是浪漫主义的、富于个性的、是作者固有的感情。他的这种感情,不只使他的祖国引起热烈的反响,而且就是一切体验过流放的灾难和爱情的人也都会产生共鸣。
肖邦作品官方目录
每首作品的调性和作曲年代信息
土家族铜铃舞简介
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三。
1、造纸术发明于西汉时期,在东汉时期被进一步改善,是由著名发明家蔡伦改进。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蚕织丝的国家,那些丝绵也给了劳动人民灵感,他们将残絮织成薄片,就可以书写了,而蔡伦在这个基础上用树皮渔网等废弃原料加工制造成纸,这种纸由于原料低廉,很快被大家接受。
3、指南针在古代被叫做司南,主要是由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组成,这种磁针能够在天然磁场的作用下转动,从而给人们指明方向,常用于古代的航海、军事和测量中。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主要有三类就是司南、罗盘、磁针。
4、火药是一种可以由火花、火焰等引燃的药剂,据古籍《范子计然》记载,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将火药运用于民间了,这个发明在古代的运用不算太多,反而在近代的时候被广泛运用于战争中,给人类消停战事、安全防卫带来作用,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明之一。
5.印刷术是基于造纸术基础上的一项发明,可以说如果没有造纸术也就没有印刷术了,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在唐朝后期被广泛应用,后来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是世界上第一个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朝鲜族的风俗,文化,历史?
铜铃舞又名八宝铜铃舞,是湘西北土家族宗教职业者土老司(土家语称为“梯玛”)进行法事活动、给祖先解钱时跳的仪式舞蹈。铜铃舞起源于唐宋时期,盛行于明清时期。宋代朱熹在《楚辞集注》中说:“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其娱乐歌舞即为梯玛表演的《梯玛神歌》。古代梯玛祭祖时念咒语,手舞足蹈,形成了土家族铜铃舞。
关于土家族铜铃舞的来历,民间传说为纪念“八部大王”。相传“八部大王”为远古时代土家祖先八个部落首领,后来,八位首领战死。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制作八个铜铃,并穿八部大王穿过的八幅罗裙,骑着象征祖先骑过的宝马,手摇铜铃,翩翩起舞,高唱祭祖求福战歌。因为八个铜铃代表八个首领,就把这种舞蹈取名为“八宝铜铃舞”。
按照土家习俗,只有土家人参加八宝铜铃舞活动,不准外族人参加,有”黄铜不沾铁,土家不沾客”(客家意指外族人)之说。由于土家、苗家、汉人并肩战斗,共同对付敌人,结下深厚友谊,土家族掌堂师就把铜铃送给苗家和汉人各一个。所以,现在的八宝铜铃只系六个铜铃。随着历史发展,原为土家祭祖仪式的祭祀舞蹈“八宝铜铃舞”,后又成为象征民族团结的盟誓舞蹈。
八宝铜铃原是土老司主持祭祀仪式使用的“法具”之一。铜铃道具安有木柄,长30公分,木柄上刻有马头,木柄左、右两端各安3颗铜铃。铜铃道具象征土老司做法事时的一匹宝马,马头颈部系的五色丝带象征马的'鬃毛。
跳八宝铜铃舞时,土老司头戴法帽凤冠,身穿八幅罗裙,头裹红丝帕,腰系短刀,脚穿马蹄云鞋,左手持八宝铜铃,右手拿圆形司刀,边摇铃边抖刀边舞蹈边念唱《梯玛神歌》,歌颂土家祖先创业功迹,祈祷先人安宁,祈求后人幸运。土老司翩翩起舞时,八幅罗裙撒开,如同孔雀开屏,优美多姿。间隙中间,吹牛角号,烘托气氛。其舞模仿表演喂马、洗马、逗马、牵马、上马、跨马、奔马、跑马、勒马、下马、上天堂、下地狱、过天桥、打秋千和接孩子等动作,再现土家祖先骑马迁徙、征战盛况,所以又称“马舞”。
铜铃舞发展成为土家群众舞蹈以后,变土老司独舞为集体舞,分为立式铜铃舞和坐式铜铃舞。立式铜铃舞的铜铃只系七个,要求舞者摇铃一次,进退各三步后转体。如此周而复始,不停地行走舞蹈,动作较多。坐式铜铃舞的铜铃只系六个,舞蹈动作较少。
铜铃舞集歌、舞、乐为一体,讲述土家人起源、迁徙、生产、生活,对研究土家历史渊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新中国建立后,政府组织民族工作者挖掘、整理土家族文化,使铜铃舞登上民族文艺汇演舞台,多次获得省级、国家级奖证,并由一人表演的祀神舞发展成为多人表演的集体舞。由石远鳌编舞、李卓于作曲的《铜铃舞》获得1980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优良奖,使铜铃舞在民族文艺百花园中竞相开放。
跳八宝铜铃舞时,土老司按“人”字形线路走动,用铜铃敲击膝盖。数名演员以铜铃响声为音乐节奏,时而坐凳,时而立步。基本步伐有走十字步、踩三角、曲膝辗转、交叉撒步等。铜铃舞舞姿丰富,基本动作有扫堂摇铃、左右摇铃、八字步摇铃、十字步摇铃、踩四方摇铃、跳莲花摇铃、踩八卦摇铃、跳火坑摇铃、马步摇铃、跳马摇铃、转圈摇铃、勒马摇铃等。在舞蹈时,双膝微曲,顺拐摇铃,颤抖摆扭,粗犷有力。有的动作技巧较高,如“跳火坑”,腾空跳起,双腿向前,伸右腿跨过左腿,转身三百六十度。又如“打八铃”,全蹲,两腿交替向前伸出,双手交换不断敲打小腿、大腿和肩,动作难度较大,风格劲健。
唐玄宗的歌舞大曲作品是
朝鲜族
chaoxian zu
Kore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1923842人。
民族概况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吉、辽三省。其余则散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济南、西安、武汉等内地大中城市。其中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多数居民使用朝鲜语和朝鲜文。杂居地区的朝鲜族通用汉文。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朝鲜族人口数为1923842。
中国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3省的朝鲜人。他们定居下来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一个民族。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发现,有一部分中国朝鲜族的祖先早在明末清初即已定居在东北境内。如辽宁省盖县朴家沟村姓朴的朝鲜族,在当地定居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从19世纪中叶开始,陆续有较多的朝鲜人从朝鲜半岛迁入,这是中国朝鲜族的主要来源。由于当时朝鲜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压迫,特别是1869年朝鲜北部遭受大灾椎,一些苦难的朝鲜农民越过鸭绿江和图们江来到中国,在两江沿岸一带开垦,同汉、满等族人民杂居共处。但此时迁入人数还不很多,大多数春来秋去,居住尚不稳定。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在朝鲜侵略的加剧,大批居民为寻找生路,不顾清政府禁令,纷纷徙入中国东北边疆地区定居下来,据统计,1870年在鸭绿江北岸一带已有28个朝鲜族聚居乡。清光绪七年(1881)延边地区朝鲜族已达1万多人。1883年在集安、临江、新宾等县的朝鲜族居民已有3.7万多人。同一时期,乌苏里江沿岸一带也移入为数不少的朝鲜族农户。
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对入境的朝鲜农民尚采取封禁政策。后来改行招民开垦政策.1881年在吉林设置荒务局,在南岗(珲春)、延吉、东沟等地设置招垦局,招募移民,凡应募移入者,均为中国臣民。1885年清政府将图们江北岸长约700里、宽约50里的地区划为朝鲜族农民专垦区,更便于朝鲜农民大批移入东北地区定居。
1910年日本帝国主义吞并朝鲜,不堪忍受帝国主义残酷压迫和剥削的朝鲜人民和部分爱国人士,更是大批移入中国东北各地,到1918年已达36万多人。
朝鲜族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06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朝鲜聚居区以后,朝鲜族人民便开始了抗日活动,从自发的到有组织抗日活动层出不穷。1927年10月,在朝鲜地区开始建立中国***的组织。在中国***的领导下,朝、汉联合抗日游击队在各地建立起来。在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中朝鲜族占绝大多数,第一、七军中朝鲜族战士也约占半数。1938年秋,有8名汉族、朝鲜族女游击队员在强大敌人面前,射完最后一颗子弹,砸碎武器,纵身跳入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光荣牺牲,谱写了著名的“八女投江”的悲壮抗日诗篇。数以万计的朝鲜族战士在抗日战场上捐躯。在解放战争时期,仅延边参军的朝鲜族就达5万人。朝鲜战争爆发后,大批朝鲜族青壮年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邻国同胞并肩战斗,为朝鲜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社会经济
朝鲜族聚居的地区,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是我国主要林区之一。在长白山下,朝鲜族人民开拓了这块富饶的疆土。朝鲜族在东北边疆开发荒地初期,粮食缺乏,以野果、野菜充饥;住的是极简陋的茅草屋;用的是木犁,没有耕畜便靠人力垦拓。到1881年在延边地区先后垦拓的土地达5300多公顷。1884年在朝鲜族专垦地区开垦的土地已达12000多公顷。长期以来,他们大多从事农业生产,部分人从事林、副业。19世纪70年代,他们在吉林省通化县大甸子等地,试种水稻获得成功,后相继在临江、怀仁、兴京、柳河、海龙等地和延边部分地区扩种。1906年朝鲜族农民在和龙县勇智乡大教洞开掘渠道,引水灌溉,使稻谷产量提高,从此延边地区的稻田面积逐年增加,成为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水稻产区。用此地水稻加工的米白而油性大,营养丰富,与京津的“小站稻”齐名于世。但少数持有特殊权势的满族、汉族“占山户”用各种手段强占农民用血汗开拓的大片土地,使农民变成自己的佃户或雇工。同时,在朝鲜族中也分化出极少数地主。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朝鲜族地区处在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并有了一些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租佃关系有“活租”和“定租”两种。“活租”租率达50%。此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超经济剥削。民国时,仅延边地区地方官府征收的税目就有30种以上。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朝鲜族地区先后解放,在中国***领导下,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1946年进行了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朝鲜族人民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1952年9月3日成立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958年成立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杂居在各地的朝鲜族也先后建立了几十个民族乡。
为了充分利用朝鲜族聚居区的地上地下资源,发展民族经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事业蓬勃发展起来。延边州已拥有钢铁、煤炭、电力、机械、有色金属、纺织、橡胶、化肥、造纸、印刷、食品、陶瓷、制药等工矿企业,工业体系初具规模,成为我国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基地之一。工业总产值逐年增加。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延边是中国北方的水稻之乡,其品种优良,气候条件好,他们积极引进科学技术.使水稻连年增产。水果品种齐全,以闻名全国的苹果梨为大宗。烤烟产量也很可观,是我国的主要烤烟产区之一。人参、鹿茸也是该地区传统产品,久负盛名。延边自治州内有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县县通火车。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延边在对外开放方面得地势之利。珲春经济特区已经国务院批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经济增长具有强劲之势。
文化艺术
朝鲜族人民具有悠久而优美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尤其是能歌善舞,节日或劳动之余,都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家庭中遇有喜事,便高歌欢舞,形成有趣的“家庭歌舞晚会”。伽椰琴弹唱、顶水舞、扇子舞、长鼓舞、农乐舞等都是受人喜爱的传统歌舞节目。朝鲜族舞蹈优美典雅,其舞姿或柔婉袅娜,如仙鹤展翅,如柳枝拂水;或刚劲跌岩,活泼潇洒,反映了明朗激昂与细腻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朝鲜族歌曲具有旋律流畅、婉转、明朗的特点。著名的歌曲有大合唱《长白之歌》、独唱《闺女之歌》等,著名的民歌有《桔梗谣》、《阿里朗》、《诺多尔江边》等,人人会唱。
朝鲜族的体育活动也有特点。摔跤是他们的古老的体育和娱乐活动。踢足球更是男子普遍爱好的体育活动,从乡到村一般都有自己的足球队,一般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即组织踢足球。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女子足球队。每逢节、假日,常举办以足球为中心的多种体育比赛。由于足球运动普及,延边已成为全国闻名的“足球之乡”。荡秋千和跳板是妇女最喜爱的娱乐和体育活动。
朝鲜族人民特别重视教育,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兴办了不少学校。有“宁肯啃树皮,也要让儿女上学”的好传统。解放后,各地纷纷建立“家长会”、“董事会”等民间办学组织,自筹资金、材料,办起了几百所中小学。早在1949年在延吉就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少数民族综合大学——延边大学。后来陆续创办了延边医学院、延边农学院、延边教育学校等高等院校和延边艺术学校等十几所中等专业学校和1000多所中小学校。各级教育网已经形成。各类院校已造就出的一代代朝鲜族的高、中级知识分子,遍布中央、省和朝鲜族地区的各条战线。在延边地区还建立了各种成人教育学校。农业、林业、文、史、教育等各种科研团体,为延边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朝鲜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按照传统习惯,近亲、同宗、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普遍习俗。父子关系是一切人伦关系的基础。讲求父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社会上老人受到尊重,人们非常鄙弃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多数地区居民实行土葬,散居在城镇的则实行火葬。
朝鲜族比较喜爱素白服装。妇女服装为短衣长裙,叫“则高利”和“契玛”。男子服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裤腿宽大。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朝鲜族的主要食粮一般是大米、小米,京渍(即辣泡菜)是不可缺少的菜。喜爱吃打糕、冷面、大酱汤、辣椒和狗肉。现在不少人学习汉族烹饪技术。
朝鲜族的村落,多位于山坡下的平地上。村内房屋的建筑面向东南、南和西南。有瓦房与草房,房墙外多刷白色。房内一般分寝室、客室、厨房和仓库等。室内有平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近年来家庭中的陈设日渐讲究。朝鲜族人民非常讲究礼节,注重卫生,尤忌随地吐痰。房子、餐具、衣被等都很整洁。
朝鲜族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清明上坟添土,中秋除草,并进行祭祀,以示对故人的哀思。此外还有3个家庭节日,即:婴儿诞生一周年,“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后两个喜庆日,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寿、祝福。
朝鲜族信仰宗教的人较少。信教者有的信佛教,有的信基督教或天主教。佛教在朝鲜族中有悠久的历史,佛教的某些礼仪和习俗早已渗透于朝鲜族人民生活之中,成为民族风俗。但是,现在佛教在朝鲜族中影响不多。近年来,因为受到韩国的影响,在我国朝鲜族中,信仰基督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朝鲜族没有全民性的统一宗教。
朝鲜族文化风俗习惯
朝鲜族的娱乐
朝鲜族人民非常热爱体育运动。摔跤是他们古老的体育和娱乐活动。踢足球更是男子普遍爱好的体育活动。延边素有“足球之乡”的美称。荡秋千和跳板是朝鲜族妇女最喜爱的娱乐和体育活动。
跳板:朝鲜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流行于吉林、黑龙江、辽宁朝鲜族聚居区。多在元宵、端午和中秋节举行。参加者多为女子,比赛进行时以2—4人为一组,分别站在一块长约5米的跷跷板两端,它有“抽线”和“表演”两种。“抽线”在跷跷板两端各置一团线,抽出线头系于比赛者的脚踝上,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比赛者弹跳时所抽出的线的长度、高度,来判定胜负。“表演”则有自选动作和规定动作两种,主要根据比赛者的跳动动作难度和姿势进行评分。
荡秋千:也叫“打秋千”,是朝鲜族传统体育项目,尤其受到妇女们的喜爱,并经常进行该项目的比赛。比赛时评定优胜者有几种方法:一种是以秋千架前方高树上的树叶或花朵为目标,用脚碰着或咬掉树叶(花朵)者为胜;一种是在踏板底下挂一根长绳,测量秋千荡起的高度,高者为胜;还有一种是在秋千架前方竖两根树杆,杆上横拉一根系有铃铛的绳子,荡秋千者以碰铃次数多少决定胜负。
摔跤:素有“摔跤之乡”之称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具有悠久的摔跤历史。每逢端午节或中秋节,四方摔跤手云集,争夺锦标,人们常选一头肥壮的黄牛作为奖品给优胜者。比赛时,双方穿上特制的服装,右腿上扎一束白色的带子,各自将左手套进对方的带里,右手抓住对方的腰带,裁判一声令下,双方同时立起,比高低,经过多局较量,获胜者牵着黄牛在锣鼓声中绕场一周。
铁连极:朝鲜族武术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武术套路以器械为主,其中“铁连极”为著名器械。铁连极类似我国传统武术的大梢子。在一根齐肩高的棍端,有一圆环,环上套连着三根并列成放射状的短节,长度尺余,舞动起来双手握棍,风格勇猛,控制范围大,有砸、抡、扫、缠、盖、架、格等技法,配合多种身形,异常精彩。
顶瓮竞走:朝鲜族传统体育活动.主要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常在劳动之余举行,参加者均为女子。比赛开始前,参加者先头顶一盛有10斤水的瓦瓮,站在出发线上,裁判员发令后,即快步疾走,每次赛程为一百米或二百米。走时,以瓦瓮不倒,水不溅出和最先到达终点者为胜。
朝鲜族的服饰
朝鲜族人比较喜欢素白色服装,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妇女穿短衣长裙,这也是朝鲜族妇女服装的一大特色。短衣朝鲜语叫:“则高利”,是一种斜领、无扣用带子打结、只遮盖到胸部的衣服;长裙,朝鲜语也叫做“契玛”,腰间有细褶,宽松飘逸。这种衣服大多用丝绸缝制而成,色彩鲜艳。朝鲜族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裤腿宽大的长裤,裤脚系上丝带。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朝鲜族的饮食
朝鲜族的主要食粮一般是大米和小米。以鱼肉蛋奶制品和海鲜产品为辅,基本上以素食为主,同以吃荤的民族有明显的区别。辣泡菜是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菜。另外,打糕、 冷面、大酱汤、辣椒和狗肉也是他们非常喜爱的。
打糕:朝鲜族最爱吃的传统食品之一。打糕的历史比较长,早在18世纪朝鲜族的有关文献中已有记载,当时称打糕为“引绝饼”,并称引绝饼已称为传统食品之一。如今,凡逢佳节或红白喜事,每家都用打糕来招待亲朋好友。顾名思义,打糕是打出来的。打糕的原料主要是糯米。不产糯米的地方,则用小黄米或糜子;所洒的豆面原料,除用小红豆外,还可以用黄豆、绿豆、松子、栗子、红枣、芝麻等。制作时,先将粘米淘净蒸熟,放在打糕槽内或石板上,用打糕槌子把米粒打碎粘合在一块而成。吃的时候,用刀蘸水切割成小块,蘸着糕面吃。
朝鲜冷面:朝鲜族传统食品之一。朝鲜冷面的历史很长。据日本史书记载,17世纪上半期,朝鲜僧天珍已将制作冷面的方法传到日本。朝鲜族人不仅在炎热的夏天爱吃冷面,即使在寒冬腊月里也喜欢坐在炕头吃冷面。特别是每年到农历正月初四中午,朝鲜族有全家一起吃冷面的习俗。据民间传说这一天吃面条,可以“长命百岁”,故冷面也称做“长寿面”。冷面的主要原料是荞麦面、小麦面和淀粉,也可用玉米面、高粱面、榆树皮面和土豆淀粉制作。做法是在荞麦面中加淀粉、水,和匀成面条,煮熟后用凉水冷却,加香油、辣椒、泡菜、酱牛肉和牛肉汤制成,吃起来清凉爽口,味道鲜美。
耳明酒:喝“耳明酒”是朝鲜族的风俗。正月十五早晨,空腹喝耳明酒,以祝耳聪,此酒并非特制,凡是在正月十五早晨喝的酒,都叫“耳明酒”。
三伏与狗肉酱汤: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可是朝鲜族在三伏天却有宰狗吃狗热汤的习俗。这种酱汤别有风味,在三伏天吃狗肉酱汤可大补。朝鲜族大多数人爱吃狗肉。然而在节日,或办红白喜事时是绝对不准吃狗肉的。这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礼节。
五谷饭:朝鲜族吃五谷饭由来已久。新罗国时;把正月十五这天叫做“乌忌之日”,用五谷饭祭扫乌鸦。每逢正月十五,农民用江米、大黄米、小米、高粱米、小豆做成五谷饭吃。还拿一些放到牛槽中,看牛先吃哪一种,便表示哪种粮食这一年能获丰收。这种风俗,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米酒:朝鲜族爱喝的一种饮料。米酒是他们招待客人的佳品,如有客人来访,主人总要端上来一碗自家酿制的米酒。这种酒比黄酒的色稍白一点,而且还略带甜味。这种米酒后劲十足。长辈一起喝酒时,要把头移到旁边去喝,切不可面对着长辈举杯饮酒,否则就是对长辈的不尊重。
辣白菜:朝鲜族最爱吃的传统食品之一。每年冬天,大白菜下来后,他们就开始制作辣白菜了。此时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家家都要做,少则几百斤,多则上千斤,因为要持续吃到第二年的春天。辣白菜,清香爽口,有解腻解酒、助消化、增食欲之功效,既是平日家中的常菜,又可以上宴席。因此它倍受欢迎,成了朝鲜族日常饮食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道菜。
朝鲜族的居住
朝鲜族的村落,多位于山坡下的平地上。在乡下常见的一般有草房和瓦房两种形式。村内房屋的建筑多面向南或东南、西南,有瓦房与草房,房墙外多刷白色。屋顶多四个斜面构成,主室上盖为大“人”字形,两翼斜坡较小,用谷草或灰瓦片覆盖。每套房屋正面开一扇或四扇门,同时开窗。后面一般亦设门和窗。房内一般分寝室、客室、厨房和仓库等。有的在正房盖厢房,作为住房和仓库。室内用土砖或平埋的片石铺成平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室外屋基离地60—70厘米,外有台阶。
朝鲜族的婚恋
婚姻方面,朝鲜族实行一夫一妻制,按传统习俗,近亲、同宗、同姓不得通婚。“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普遍的习俗。解放前,婚姻都由父母包办,早婚较普遍,也有招婿、童养媳等现象。朝鲜族婚俗从说媒到结婚要经过六次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币”、“请期”和“迎请”。“纳采”礼是新郎家向新娘家提亲时送的礼物。“问名”礼是占卜新娘将来的运气好坏而打听其母姓名的礼仪。“纳吉”礼是新郎家向新娘家通知吉日。 “纳币”礼是新郎家给新娘有送的青缎、红缎等财礼,“请期”礼是新郎家把选定的婚期以书面形式送到新娘家征求意见,新娘家则根据姑娘的具体情况回复。“迎亲”礼,即新娘家则根据姑娘的具体情况回复。“迎亲”礼,即新郎迎接新娘,也最为隆重。朝鲜族婚礼的仪式很复杂,在延边,婚礼一般分两段进行:先在新娘家举行,后在新郎家举行。在新娘家举行谓之“新郎婚礼”,在新郎家举行谓之“新娘婚礼”。新郎婚礼一般要按奠雁礼、交拜礼、房合礼、席宴礼等顺序进行。新郎在新娘家住三日后,便独自回家,随后新娘等待选定的吉日再被迎接到新郎家,新郎家也照样搭起醮礼厅,为新娘摆喜筵,第二天新娘同丈夫家的人相认,施礼,被请去招待,至此,婚礼才告结束。朝鲜族结婚后一般都不离婚,他们在婚礼中举行献木雁的仪式,象征夫妻白头到老的愿望。
朝鲜族的丧葬
朝鲜族多实行土葬,有的地区也实行火葬。朝鲜族老人死后,亲人三天内不准洗脸、理发,也不准吃干饭,而且必须穿孝。亲友来吊唁,首先在遗体前三叩首,再同死者亲属相互二叩首。举行埋葬一定要在单日。入殓时要给死者穿新衣,原来的衣服则烧掉。三天后埋葬。埋葬前要请风水先生选墓地,墓地多选在山坡的阳面,头朝山顶脚朝下。埋葬后,坟前置供品,叩首。以后要连续祀三天,饭前上供:第一天上供祭祀叫“初云”,第二天叫“拜云”,第三天带供品到坟地叫“三云”。以后每逢死者的生日、死日、清明、端午、中秋节等都要祭祀。
朝鲜族的节日
朝鲜族的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一年主要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等。
朝鲜族春节:能歌善舞的朝鲜族人民的节日生活丰富多彩。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倻琴和洞箫的乐曲声,将人们带入一个新的境界。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等,竞赛场上,热闹非凡,人们扶老携幼争相观看。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有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着他的儿孙健康、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楼”,随着长鼓、洞箫、唢呐乐曲声载歌载舞直到尽兴。
上元节:朝鲜族传统岁时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期一天,这天,朝鲜放要先到祖坟送灯,然后在堂内烯“属”灯,院内挂天灯、院门两旁挂壁灯,还要到河里放灯船。这一天还要吃药饭、五谷饭,喝聪耳酒。药饭以江米、蜂密为基本原料。掺大枣、栗子、松子等煮成。因药饭原料较贵,不易凑齐,一般以大米、小米、大黄米、糯米、饭豆五种做的“五合饭”代替。以盼望当年五谷丰收。上元节有许多游戏,过去有火炬战、车战、拔河等。火炬战,即赛火,看谁的火炬最亮,燃的时间最长。车战,是比谁的车结实。所有娱乐活动,全村人都来参加。围观者敲鼓助威,热闹异常。取胜者唱歌、跳舞,欢庆胜利。晚上,大家举着火炬上东山高处迎圆月,谁当年有福,谁就能望见初升圆月,迎月之后,男女老少在月光下踏桥。踏桥,也叫跺桥。朝语中“桥”和“腿”两词同音,跟桥意为练腿。踏桥时,每人要在桥上往返几次至几十次不等,共次数必须与自己的岁数相等,以求祈福禳灾。
婴儿生日节:即婴儿周岁生日节。在朝鲜族的人生仪礼中,婴儿的一周岁纪念日最受重视。婴儿一周岁纪念日的庆祝活动也非常隆重。婴儿生日到来之际,婴儿的妈妈就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后给孩子穿上一套精心制作的民族服装,然后把孩子抱到已准备好的生日桌前,让婴儿“过目”专门为他摆设的“涉猎物”。桌子上会摆放一些打糕、糖果、食品、笔、书、小枪等等带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客人到齐后,婴儿的妈妈就叫孩子从桌子上五花八门的东西中随便拿自己喜欢的中意之物。当孩子伸手从桌子上拿一样东西时,客人们就欢腾起来,说一些使祝兴的话。这个过程人们叫做婴儿受生日席桌的“仪式”。有的地方还有老人给孩子脖子套上一团素白色线的习俗,以示希望孩子象雪白的线团那样做一个洁白的人,能像长长的线那样命长延寿。
洗头节:阴历六月十五日是朝鲜族的洗头节。这一天被视为黄道吉日。清晨,男女老少都到河边洗头,传说用向东流的溪水洗头是很吉利的。晚上,人们还要在家里举行洗头宴,唱洗头歌,然后全家老少高高兴兴地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晚餐。
回婚节:在朝鲜族的家庭节日中,最隆重的是“回婚节”,亦称“归婚节”,即结婚60周年纪念日。举行回婚节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一是老两口都健在;二是亲生子女都在世;三是孙子孙女无夭折。如果亲生子女或孙子孙女中有死亡者,则不能举行回婚节。因此,谁家能举办回婚节,是种很大的荣耀,亲朋好友都要前来祝贺,一对老人穿上年轻时的结婚礼服,相互搀扶着入席,大家频频举杯祝福,比年轻人的婚礼更为热闹隆重。
六一节:“六一”节是国际儿童节,但在延边已演化成新的全民节日。在延边,人们把“六一”儿童节活动当成一项重大的爱幼活动。“六一”这一天,往往万人空巷,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涌向公园进行游园活动。
朝鲜族的风俗
礼仪:朝鲜族讲究夫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人们非常鄙视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朝鲜族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相见也用敬语。吃饭时长辈动筷子后其余的人才能就餐。吃饭时,匙要放在汤碗里,若放在桌上则表示已吃完。与长者同路时,年轻人须走在后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须向老者说明原委。
花甲宴席:朝鲜族每个家庭都很重视老人的花甲寿辰。父母诞辰60周年那天,子女们要为老人举办“花甲宴”(也叫花甲礼)。花甲宴上,子女亲戚欢聚一趟,老两口穿上新衣端坐正中,身穿盛装的子女按辈分长幼为序排开坐下。祝寿开始,从长子夫妇起,到孙子止,依次斟酒向老人跪拜祝福,感谢老人的辛苦操劳及养育之恩。礼毕后子女盛情款待亲朋好友。
杰出人物
郑律成 (1918—1976)作曲家。原名郑富恩,原籍朝鲜,1918年8月13日生于朝鲜全罗南道光州杨林町的一个贫农家庭。1933年春,郑律成随同一批朝鲜进步青年来到中国南京,进入朝鲜革命组织义烈团办的朝鲜革命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留在义烈团从事秘密抗日工作,并在参加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结识了冼星海。1937年初,郑律成在上海参加了朝鲜民族解放同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投身于抗日宣传活动,并创作出自己的第1首歌曲《战斗妇女歌》。1937年10月,郑律成到延安后,先后进陕北公学和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郑律成在“鲁艺”任声乐教员期间,创作出一系列重要作品,如:歌曲《延安颂》、末完成的军歌合唱集《八路军大合唱》,其中《八路军进行曲》(后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和《八路军军歌》,成为广为传唱的人民军队战歌。此外,还有歌曲《延水谣》、《新山歌》和大合唱《抗日骑兵队》等。1942年8月,郑律成被派往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工作,任华北朝鲜革命军政学校教育长,曾参加过多次战斗。1944年1月回延安。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歌曲《我们的进行曲》、《日本反战同盟歌》等。
1945—1950年,郑律成回朝鲜工作。在此期间,他谱写了歌颂朝鲜人民斗争和中朝友谊的作品。1950年郑律成定居北京,并加入中国籍。他深入工厂、农村、边防,为工农兵创作,谱写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较为重要的有: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采伐歌》、《兴安 岭上雪花飘》、《强大的舰队在海上行进》、《我们多么幸福》、《星星歌》,以及歌剧《望夫云》(1957)等。
郑律成一生共创作了300多首各类声乐体裁的音乐作品。他力图从音乐形象去考虑创作,寻求准确、鲜明、生动的音乐语言。其音乐风格率真纯朴、奔放洒脱、充满激情。他善于吸取民间音乐素材,取于融化外来音乐语汇,形成自己的朴 实流畅、优美亲切的旋律特点。他的歌曲作品已收入《郑律成歌曲选》,1978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选编出版。
赵南起(1926—)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吉林省永吉县人。朝鲜族。1945年9月在永吉加入中国***领导的青年同盟,同年12月入东北义勇军桦甸第7支队,参加肃清日伪军残余力量和土匪的斗争。后入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校学习。1947年2月加入中国***。曾在中共延边地委任组织干事等职。1949年任吉林省委办公室政策研究员。1950年任东北军区司令部情报处参谋。同年参加抗美援朝,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任参谋。1951年冬,在反美国空军的“绞杀战”中,参与军事运输的组织工作。1955年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指挥系学习。1957年任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组织计划处计划科科长。1958年回国,后任吉林省军区延边军分区政治部
唐玄宗的歌舞大曲作品是《霓裳羽衣舞》。
一、《霓裳羽衣舞》的创作背景
唐玄宗是唐朝的一位伟大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国家繁荣昌盛,文化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峰。他的歌舞大曲作品《霓裳羽衣舞》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二、《霓裳羽衣舞》的艺术特色
《霓裳羽衣舞》是一首以舞蹈为主的大型音乐作品,它融合了中国传统的音乐和舞蹈元素,展现了唐朝的艺术风格。这首曲子的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舞蹈动作优雅流畅,给人一种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三、《霓裳羽衣舞》的历史影响
《霓裳羽衣舞》在唐朝时期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它的艺术魅力影响了后世的许多艺术家。在现代,这首曲子仍然被广泛地演绎和研究,成为了中国古典音乐和舞蹈的重要代表之一。
四、《霓裳羽衣舞》的文化价值
《霓裳羽衣舞》不仅是一首艺术作品,它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这首曲子反映了唐朝的社会风貌,展现了唐朝人民的生活情趣,同时也体现了唐朝的艺术审美观。因此,它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歌舞大曲的起源、发展、特点、影响
一、歌舞大曲的起源
歌舞大曲,又称宫廷大曲,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一种形式,起源于汉代。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宫廷中就有专门的歌舞表演,这些表演大多以舞蹈为主,配以歌唱,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二、歌舞大曲的发展
到了唐代,歌舞大曲进入了全盛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大力提倡文化艺术,使得歌舞大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当时的歌舞大曲,不仅有大型的宫廷舞蹈,还有各种小型的民间舞蹈,形式各异,风格独特。
三、歌舞大曲的特点
歌舞大曲的特点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它既有大型的宫廷舞蹈,也有小型的民间舞蹈;既有高亢激昂的战歌,也有柔情蜜意的爱情歌曲;既有表现英勇战斗的舞蹈,也有描绘美丽风景的舞蹈。
这些歌舞大曲,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的音乐艺术,也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习俗和思想情感。
四、歌舞大曲的影响
歌舞大曲对中国古代的音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音乐形式和舞蹈形式,被后来的音乐家和舞蹈家广泛采用和发扬光大。同时,歌舞大曲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使得中国古代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